/

冬季养生——中药泡脚讲究多

2021-12-30 15:51

人体的五脏与足底有相对应的穴位,人的脚上有6个主要经络,包括3个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点和3个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点。许多人喜欢的泡脚,恰是刺激了这6个主要的经络。睡前泡脚的习惯,不但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还可帮助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随着寒冬季节的来临,不少人又开启泡脚养生的模式。

一、对症泡脚很关键

1.水温:热水足浴一般要求使用水温度为大于40摄氏度小于人体能承受的温度(一般在45摄氏度以下,少数可达46摄氏度到48摄氏度)。

2.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因为沐足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3.特殊人群泡脚应注意: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温泉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糖尿病、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这易引起部分器官供血不足。而有些是中药足浴禁忌人群,特别是以下人员:足部有皮肤病或破溃患者;妊娠期、经期女性;严重心脑血管病及肿瘤患者;静脉曲张、静脉血栓、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严重糖尿病、糖尿病足患者;严重贫血、体虚之人。这些人就不建议选择泡脚这种方案了。

4.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易泡脚。

5.泡脚不要泡太久:泡脚时间过长的话,会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每日临睡前(19-21时)泡脚20分钟为佳。

二、中药泡脚常有方

1.生姜驱风寒(艾叶亦可)

方法:取一大块生姜,用刀拍扁或切片,再加一勺盐煮开后泡脚。

生姜在中医上属于辛温解表药,有祛寒解表的作用。适宜外感风寒,怕冷怕风,周身肌肉酸痛者使用。

2.桂皮温肾阳

方法:取桂皮15克,加水煮沸20分钟后泡脚。

桂皮在中医上具有温脾胃,暖肝肾,祛寒止痛,散瘀消肿,属温里药,可缓解肾病引起的浮肿。

3.红花活血

方法:取红花10克,用砂锅煎煮,然后将煎好的浓缩液去渣,倒进泡脚桶里加适量热水。

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作用。关节痛症、痛经的人群可尝试。

4.夜交藤助睡眠

方法:取夜交藤50克,加水煮沸20分钟后泡脚。

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作用。血虚、神不守舍等症状的失眠患者可尝试使用。躁狂属实火者慎用。

三、根据季节因素选择泡脚方案

1.春季:江南的春季阴雨绵绵,身体易积聚水分,身体也感觉沉重,是体内湿气重的一种表现。在春天泡脚时加入玫瑰花,有利于舒发肝气,使人精神爽利。

2.夏季:中医认为“夏天泡脚,暑湿可祛”。在水中加入茯苓、荷叶,具有清热健脾祛湿的功效。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念,夏天如果能坚持每天泡脚,对哮喘等疾病的缓解有一定的帮助。

3.秋季:春困秋乏,秋季也容易引发悲情症,出现心情失落、食欲不振、失眠等现象。秋天在泡脚时加入桑叶、山药,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平抑肝阳,清肺润燥的帮助。

4.冬季:冬天则寒冷,多可予以温热。一般加入生姜、艾叶,佐以活血之品,可起到温补的作用。

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师提醒,如在不明白自身体质的情况下,一般建议只用清水泡脚。若打算用中药泡脚防病保健,建议在中医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开具泡脚处方,对症泡脚,更科学有效。

通讯员丨沈晓琴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