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未来发展,海宁在鹃湖边建了一座23.3平方公里的“城”

2024-02-14 16:47

过去几年,我市拼经济、惠民生、守底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而所有发展故事都藏在“时光胶囊”中,甲辰龙年伊始,我们一起打开一个个时光胶囊,看鹃湖牵手西湖的城际铁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看京杭大运河二通道,如何开启了水运新时代。一个个时光胶囊,对应一个个发展故事。

今天,我们打开的时光胶囊和创新有关,一起去看我市如何能在短短七年间,在浙大旁立起一座“科技城”。


浙大旁、鹃湖畔,一座科创新城从无到有,只经历了短短的数年时间。今天我们要打开的时光胶囊是位于海宁城市的东南角的鹃湖国际科技城,它是海宁创新构建高能级科创枢纽中的“一城”。

时间回溯到2016年12月,海宁市委作出决定,以浙大国际校区为核心建设引领海宁未来发展的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核心区7.18平方公里,致力打造杭州湾大湾区的创新高地,G60科创大走廊的协同枢纽,成为引领未来海宁科技资源集聚、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2018年7月,鹃湖国际科技城首期开发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将在800亩绿化景观中打造国际化科研示范基地,实行生态化“点状”开发,构建起科技产业引育的新平台。

抓好重点项目落地,才能真正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2020年,首期鹃湖科技创新园项目已经初露峥嵘。一个大面积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构成的巨大圆环拔地而起,科技感十足。这是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基地,2019年6月正式签约落户。

“这个圆形建筑类似于美国苹果的基地,我们这个比他们规模相对来说小,称为‘小苹果’。”鹃湖国际科技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伟锋远眺未来,充满信心。

站在奕斯伟基地顶层往西望,中区北组团、中区南组团以及西区组团都已初具规模。2020年6月5日,天祥集团浙江公司在海宁启动运营。这是在鹃湖科技创新园落户并正式运营的首个项目,也是首家入驻海宁的国际第三方服务机构。

2023年6月,鹃湖科技城建设发展主体由科技城管委会更名为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公室。航拍器俯瞰鹃湖国际科技城,位于国际校区北侧的鹃湖科技创新园于2020年12月全面启用,打造高端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优质科技服务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项目集聚的科研示范基地;位于国际校区东侧的电子信息创新园和生命健康创新园于2023年下半年全面竣工,聚集主导产业建设研发加速综合体、规模研发生产空间、龙头企业独栋总部、高品质商业配套和高层次人才公寓。

坚持“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理念,国际合作教育办加快建设环浙大国际校区创新载体。并结合海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浙大国际校区学科优势,明确泛半导体、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才,推动高端科技人才项目加速集聚。

“海宁与浙大,我们双方共同推进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协同打造了产学研的联合体,不断优化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的国际科教人才资源,有效地推进了科教人产城一体化发展。”海宁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公室党委委员、副主任姚震宇说。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鹃湖国际科技城已累计引进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研究院、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基地等各类招商引才项目近200个,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172人。

在科创生态打造方面,国际教育合作办围绕科研平台、科创金融、产教融合等方面,推动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区域内共有海宁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3家,天通创新研究院等企业研究院也不断汇聚。设立总规模超30亿元的鹃湖梦想基金及子基金群,建立科创金融联合创新中心,不断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撑。支持校内外浙大系国际研究中心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共孵化项目公司25家。而且还联合浙大国际校区等10多所高校院所,搭建超400余台科研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库。

2024年,鹃湖科技城将紧紧围绕“创新提升年”这一工作主线,以突破的勇气、重塑的魄力、奋进的姿态,着力推进科技人才的引育集聚、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姚震宇告诉记者,新的一年,还将不断优化科创湖区的建设,有效发挥基金、金融等支撑作用和“浙大系”科研平台的科技引领作用,形成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的标志性成果,辐射并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林佳冰 周志伟 张煜 沈名扬

编辑 | 姚芸霞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