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丨在海宁,开启一场寻龙记
龙,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也无时无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龙是中国人的根脉,是一种传承,也是对美好事物的概括,有龙腾虎跃、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等。人们对龙既敬畏,又亲切,即使它是张牙舞爪的,我们也从不感到害怕。
今年恰好是农历甲辰龙年,不妨一道去历史的长河中、街边的小巷里,找找我们海宁不一样的龙。
海宁地处杭嘉湖地区,很早便有了人类活动,历经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有着灿烂的文化。那么龙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答案就在市博物馆的展厅里。
那是一件大约只有成人手指头大小的玉龙首饰件。这件饰件高2.8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透闪石质,沁为白色,有浅灰色结晶斑,正面为龙首形,上有两只竖角,双眼突出,上下各有一个小孔用以穿系。和大多数早期的龙一样,这件玉龙首饰件粗一看并不特别像龙,只能隐约看到角、眼睛、嘴巴。
这件玉龙首饰件距今约5000年,1999年5月出土于马桥达泽庙遗址10号墓,处于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过渡期,十分稀少。这件器物的出土,意味着在很早以前,我们这一带就有了龙的崇拜,同时与同时期其他地方也发现的龙形文物联系起来,也能印证当时虽然交通不便但是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玉龙首饰件代表了海宁悠久的历史文明,那么另一件与龙有关的文物则可以反映海宁历代文人辈出、世家繁荣背后的原因。那就是盐官陈家的九龙匾。
九龙匾,匾长三米,宽一米,御匾中间是“躬劳著训”四个大字,其下雕有九龙,昂首奋飞,漫舞奔腾于云海之间,因此民间也称这块匾为九龙匾。
九龙匾是清朝雍正皇帝赐给当时的礼部尚书陈诜的妻子査氏。匾上“躬劳著训”四个大字,主要是褒奖査氏亲自抚养了5个孩子都非常出色。他们中有4人考取了进士、有1人考取了举人。
即使每个时期家族里都有人当大官,但是子孙后代还是得通过科举、读书这条路进入官场,这是世家延绵百年背后的原因,也是一直以来海宁这里崇尚读书,人文之气浓郁的真实写照。
龙,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在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一座洋龙房,里面藏着另一条龙。这是一台锈迹斑斑的设备,名叫水龙,是百年前较为先进的灭火器材,那时承担着硖石一带的消防工作。
据历史记载,海宁还有水龙会,是在清晚期时的一场大火之后成立的。那场大火烧毁了1400多间房屋,使200多户居民无家可归。为此,当地的士绅积极捐资,召集乡间义勇,组建了“龙会”,以义务队员的形式参与到灭火工作中。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每年农历五月二十,硖石仍按惯例举行“水龙”演习,不仅是为了纪念历史,更是为了传承这种精神。
在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除了洋龙房,还有华丽的灯展,吸引着无数市民的目光。夜幕降临,各式灯彩在街头巷尾熠熠生辉,为迎接新春佳节营造出祥和的氛围。河面上,一条大型龙灯尤为引人注目,它制作精美、栩栩如生,为龙年新春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作为一项始于唐代的非遗技艺,硖石灯彩一代又一代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硖石灯彩有很多龙灯的表现方式,如鲤鱼跃龙门、龙舟等。龙灯的制作过程不仅复杂且需要精湛的技艺。硖石灯彩的制作工艺包含针、拗、结、扎、裱、糊、刻、绘八大技法,表现形式细腻,呈现出万眼罗灯的效果。对于龙灯而言,制作难度更大,从飞龙的刻画到整体灯彩的造型,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把控。因此,单制作一盏小型龙灯就需要十几天时间。
龙年扎龙灯,是非遗匠人对祖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龙年亮龙灯,是人们心中一直以来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寄托与延续。
龙,深深地刻在我们生活里。
绫罗绸缎、纺染织绣,这里是浙江理工大学与海宁中国家纺城共建的纺织非遗创意馆。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一批充斥着满满龙元素的红金配色纺织工艺品尤为“吸睛”。
龙元素是2024年火爆的创意元素,纺织非遗创意馆以此为主题,合作开发设计了包括装饰画、挂历、马面裙面料等一批工艺品,其中还融入了织锦现代工艺。
细观这些工艺品,既有卡通的龙形象,也有传统的龙模样,还有将龙形状与“福”字相结合的设计,可以说是创意满满。
随着近年来中国风的服饰大受市场热捧,除了迎合新春场景创作的这些工艺品外,在日常的服装中龙元素也十分常见。因此,家纺城与浙江理工大学也在进一步加深合作,通过一系列纺织作品的创新,在推动纺织文化传播的同时,实现纺织非遗与市场化紧密结合。
而在周王庙镇云龙村,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龙元素创新展现。
冬日暖阳下,走进周王庙镇云龙村,一股浓浓的蚕桑气息扑面而来。这个被誉为“金龙降落的地方”,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
在云龙村云龙记忆馆,一条金龙盘旋于顶,这条金龙是用15000多个茧子制作而成的蚕茧灯,龙身长10多米,全身散发金黄色的光芒,在金龙周围,白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云龙在“天”盘旋,仿佛正在娓娓道来云龙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云龙村是为蚕而生,因蚕而名,依蚕而兴。这些年来,云龙村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特色,依托蚕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研学,建起了云龙蚕俗文化园、海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中心等等,逐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打造出了自己的“艺村艺品”。
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串起的就是一个云龙村。随着蚕桑文化的唤醒与做强做大,云龙村谱写出了一首动人的乡村振兴曲。
龙,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发展里。
龙有千姿百态,也是无处不在。寻龙,是寻龙,也是寻自我。
你我皆是龙,有龙马精神;你我皆是龙,如龙腾虎跃;你我皆是龙,龙的传人。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朱敏乾 冯前(实习)
编辑 | 姚芸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