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农发公司:希望田野沐春风 现代农业入画来 | 复刊30周年 在一起·再争先
2021年,潮禾、数字化养殖基地等项目正式落户、高精尖农业项目纷至沓来,农开区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和现代农业“硅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今日,行走在田间地头,农业科技创新园鳞次栉比、硕果累累;潮禾水稻烘干中心机器轰鸣、如火如荼;数字化养殖基地错落有致、生猪膘肥体壮……海宁农业经济开发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三年不长,只争朝夕。回望过去,市农发公司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建设,三年出成效”的总体步骤,加快打造点上示范,串点成线,实现面上提升。农开区农业竞争力持续走强,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农民获得感明显提升,书写出新时代海宁“三农”工作发展的新篇章。
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走进位于农开区的潮禾水稻全产业链项目,一条宽阔的马路延伸向智能化稻谷烘干中心。这个海宁最大的稻谷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达到600吨,已累计为全市2.1万亩小麦、3万亩水稻提供烘干服务,带动投资7000余万元。
自成立以来,市农发公司优化农开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奔跑招商、以商引商,加大农业高科技企业、高水平团队、高品质项目、高质量基金招引力度,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升级。累计招引潮禾全产业链、光禾智谷农业科技园等产业项目共16个,完成涉农投资共27.26亿元,初步形成了“一心四区 一环十景”的总体架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既练“外功”,更修“内功”。今年,农发为企业、项目做起“独家定制”,建设起农创客服务体系,依托现有嘉兴市级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打造“拎包入驻”式全方位农创服务。
这三年,为绘制高效生态农业的壮丽蓝图,农发着力一个“心”字,用心服务好、建设好每一个项目,全心当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农小二”。未来,这里还将打造总投亿元以上农业科创中心,进一步集聚电商孵化、科技研发、产业融合等功能。
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科研创新一定是种业发展的核心。三年来,农发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力度,实现了从种子、种业再到农业发展的改革转型,由点拓面实现了技术蜕变。
一路上,农发全面部署党建品牌“潮农先锋”,搭建潮禾全产业链、农创客孵化器、设施农业数字化等多个应用场景,以“党建红”引领农业“科技蓝”;紧紧抓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在农业智能装备研发、种子种苗研发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高标准推进设施农业大棚高质量布局运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应用。
三年弦歌不辍。在市农发公司开发农业“芯片”的道路上,一批农作模式推陈出新:与北大荒马铃薯集团合作“北薯南繁”项目,采用“容器薯”工艺,首年产量达650万粒;一批智慧项目悄然落地:引进长三角首个以光科技为特色的项目“光禾智谷”;一批农业基地饱受嘉奖:农开区数字化养殖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园获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
△光禾智谷
这三年,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1.0,到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后的智慧农业4.0,市农发公司助力农业产业项目“百花齐放”,切实将党建的“责任田”、农业科技的“试验田”转化成群众的“致富田”,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曾几何时,经济基础差、交通不方便、项目引不进、人才聚不起……一项项“短板”困扰着农开区;且看今朝,创新园内温室大棚里,草莓、橘子、马铃薯种薯等各类特色果蔬长势正旺、销售正火。这片土地打开了嬗变模式,推动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跨越。
农开为企业打造品牌链,按照“延伸链条、园区承载、集群发展”的思路,强化品牌运营,构建了以果业为主、养殖业和种业为两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米菜肉果”产业链深度融合,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农开为农户激活共富链,围绕全面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改革和“10万农民变股民”目标,构建国企、主体、村集体、乡贤和农户“四帮一”的共富联盟机制,实现以项目促共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这三年,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市农发公司敢想敢为,把党旗插在了农业生产最前端,做强全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和“肉案子”,用智慧和担当交出了农业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的满分答卷。
向潮而立,踏浪而行。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市农发公司初心不改、奋斗不息,将继续围绕服务“三农”和“五个振兴”,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乘风起航,奋力描绘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向着高能级平台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前景稳步前进。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俞安琦
编辑 | 吴含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