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的情缘,从一封信开始丨复刊30周年,说出你与海宁日报的故事~

2023-12-29 10:42

1994年1月起,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海宁科技报》改刊为《海宁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33——0047,为中共海宁市委机关报,属市委主管主办,报纸由专业性科技类报纸发展为综合类的县市级党委机关报。

2024年1月1日,海宁日报将迎来复刊30周年。30年风雨兼程,海宁日报与潮城百姓一路相伴,一起成长。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大潮APP推出海宁日报复刊30周年特别策划——我与海宁日报的故事,致敬岁月,致谢读者。


复刊30年里

伴随报纸成长的小记者

手捧报纸的读报人

30年工龄的老记者

坚守多年的投递员

……

他们与海宁日报

都有着不解之缘

发生了很多故事

今天,一起走进

许培年与日报长达三十年的情缘 


一九九三年底,我收到 《海宁科技报》一封来信。心情很激动,把信封撕出了个大口子,手捧两页印刷文字,我读到信最上面一行字:从1994年元旦起,《海宁科技报》更名为《海宁报》……这封信是报纸改名后,副刊“海宁潮”编辑向我约稿。从那时起,我与海宁日报结下了长达三十年间的情缘,不间断地写稿、频频投稿。回望我与它的一幕幕往事,恍如昨天,感慨万千,使我更加珍惜和怀念那段时光。


01

那年,我在市区上班,还单身着呢。我有大把的业余时间,填充进了读书和结识文友。那时年轻、单纯和直率的我们,心中都有个文学梦,每天充满了写作的热情。平时一有空,我们约在老茶馆、简陋的单身宿舍和公园里碰头,谈论一些写作与读书的雅事,有时在街头偶遇,也不忘匆匆聊上几句。这些都变成我青春难忘的记忆,如花如梦般美好。

生活中也许有了文学的氛围,便不断激励着我去关注现实,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也培养了自己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去书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成一篇篇稚嫩的散文稿,想着去投稿发表,我第一个想到家乡的《海宁报》。

这期间,我的散文《街头读报人》第一次见报,豆腐干那么大,让我兴奋了好几天,直到那张报纸读皱。其时我没有跟编辑见过一面,却通过稿子这位“信使”,使我与这位编辑有了更多的联系,拉近了距离。我陆续在报上发表了《住宅区里喊话人》《走进春天的磨刀老人》《天凉好个秋》《生命的绿叶》……

记得我第一次上报社,是去修改一篇稿子。那时,报社坐落在长埭路北的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老房子,门前长着几棵很高的大树。当我走上窄窄木楼梯,脚底下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楼上办公的人便知道有人来了。编辑们忙碌着,我走近那位编辑,看见他案头堆满了厚厚的稿子信件,依稀记得屋内光线不明亮,桌上开着台灯,他拖了一把木椅让我坐下。听着他爽朗的一句句话语声,我们面对面交流着……

以后,我去报社的机会多了起来,渐渐认识了一个个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使我这位业余作者与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02

时光匆匆。1999年1月1日,《海宁报》更名为《海宁日报》。翌年11月,我人生的职场从市区转移到了30多公里外的许村镇。当时,许村家纺如火如荼地发展,每天发生各种新鲜事,报社也需要许村家纺新闻。因此,我除了偶尔写点文艺作品,更多的时间里,把目光投向许村这块家纺发展的热土,拿起了另一支‘笔’,开始写起许村家纺信息,当起了一名新闻通讯员。

我骑着一辆“小毛驴”,穿梭在许村7号桥的被面装饰布市场和许巷乡的海宁中国轻纺村两个专业市场,了解市场行情,深入到许村装饰布科技工业园、许巷轻纺科技工业园、沈士经济开发区,白天去采访,下了班,坐一个半小时的‘招手车’回到海宁,晚上还要写稿子,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我写的家纺新闻稿投给报社要闻部。我写的稿子多了起来,信息面广,重点报道园区、企业、家纺协会、组团参展、设计研发等方面发展情况,为报社提供了家纺产业一线新闻,如《许村家纺乘势而上》《外地包车间 本地深加工》《百名设计师许村评最优》《天屹公司抓创建推动经济发展》《许村荡湾村工业园动工》《家纺企业积极抢滩上海家博会》……

报社很需要许村家纺稿子,编辑提前打电话向我约稿。2011年3月的一天下午,报社需要一篇反映家纺版权维权的专题特稿,要求第二天见报,接到电话已经是下午一点半,天又下着雨。时间紧迫,我赶紧冒雨去跑企业了解情况,等我采访完最后一家企业已是下午5点半。晚上回到家,匆忙地扒了口饭,又投入到写稿中,完成了一篇4000余字的《许村家纺奋起反克隆》,深夜发给版面编辑。第二天见报,整整一个版面,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口头表扬。

2013年7月,报社开辟“海宁潮”版面人物专访,让我采写在外创业的许村人,每周六一个版面。接到任务后,我心中没把握,我虽然在许村工作10多年了,但不认识在外创业的许村人。于是,我四处去打听,通过许村本地企业老总介绍,第一个找到了在山东济南创办窗帘布市场的许村镇荡湾村人朱忠文。拨通他的电话,我们通话半小时,我一边仔细地听,一边认真做着笔记,详细了解他在外创业的心路历程,然后我沉下心来梳理笔记,花了二个多小时,写好了第一篇采访稿《朱忠文:情系“盛世东方”》。

经过朱忠文介绍,我找到在北京木樨园市场卖布的高新远。白天生意忙,到了晚上,我与小高在电话中一问一答交谈着,中间有事等了他几次,采访花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采访完,随后在灯下埋头写稿。接着,我又“如法炮制”,写下了10个许村人在外创业的精彩故事。

那些年,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时常去采访、投稿和改稿,与报社采编部门记者、编辑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不论是报社部主任,还是编委,每次见面,总会鼓励我多写稿,写好稿,让我的稿子能常在报上‘露面’,不断地发出许村家纺好声音。见报的每篇稿子,获得报社编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更有信心一直写下去。


03

2023年11月28日,我坐在海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一间办公室办公,成为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商会的工作人员。经发区、海昌街道的企业多,产业多,信息更多。于我而言,有了之前在许村写新闻稿的基础,促使我继续当好一名通讯员,积极宣传报道经发区、海昌街道。

现在,市传媒中心旗下建立了“报网微视端”媒体融合新平台,传播新闻渠道多了、广了,也更立体了,使我们基层通讯员写的稿子有了更多的发表渠道。我到这海昌商会工作快两年了,每次去企业办事,我不由自主地用新闻人的眼光,去抓取企业发展中的新事。

有一次,我去欧龙皮革公司办事,看到老总不厌其烦地在桌上挑选一张张皮,我赶忙上向他请教,他饶有兴趣地聊开了,说起公司当年从三台缝纫机起步和发展跃升的历程。我被企业家艰苦创业精神打动了,当晚提笔写了一篇采访稿《三台缝纫机起家 欧龙皮革服饰致力做精做美》在大潮客户端推送。

两年中,我手中的笔没有停下,迄今发表过50多篇新闻稿。现在,我工作单位换了,写的新闻内容变了,但我与传媒中心建立起的感情始终如一,它就像个老朋友站在不远处,默默关注我,期待我,希望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笔耕不辍,讲好海昌故事,传播正能量。

这些年来,报社没有忘记每位通讯员的辛勤付出,不仅给我颁发了全媒体通讯员采访证,把通讯员当成自己人,而且连续10年,我被传媒中心(海宁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每年受到报社表彰,内心深处感受到报社给予我的殷切关怀和期待,报社与我融合在一起,思想在一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时间很公平,你把时间给了谁,谁就会给你希望和梦想的怀抱,就像当年收到那封信一样,我有了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之地,每年不间断地为传媒中心(海宁日报)供稿,把它当作我人生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更把《海宁日报》看成是我的精神滋养地,鞭策我努力去学习耕耘,写出更好看的稿子。虽然时间改变了很多,却没有改变我与《海宁日报》之间结下30年的感情,我既是读者又是业余作者,我的心始终追随它,伴随海宁日报社“弘毅·求真”的精神,与它同呼吸,共命运,与报社一起成长、发展。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中《海宁日报》复刊30年。30年来,它初心不改,猛进如潮,始终勇立潮头,让我无比热爱这份家乡报。每当闻着报纸散发的油墨香,津津有味读着报上的一行行文字,我觉得这样的日子才过瘾。此刻,喜逢《海宁日报》复刊30年,纸短情长,请接受一名三十年报社作者发自肺腑的祝福,在起航新征程的道路上,衷心祝愿它越办越精彩,携手广大读者作者一起奔向海宁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许培年,笔名:许培源,海宁市作家协会理事,海宁市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现供职于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商会。


你与海宁日报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欢迎每一个你

分享“我与海宁日报的故事”


【参与方式】

即日起至2024年1月3日

登录大潮APP-潮社区

在“我与海宁日报的故事”版块

发布个人动态

记得带上#我与海宁日报的故事话题哦

(文字、照片、视频都可以)

我们将结合留言质量和点赞数

挑选30个故事

每人获得“海宁日报复刊30周年礼袋”一份

中奖名单将于2024年1月4日公布

(礼袋内含:海宁日报复刊30周年帆布袋+大潮君搪瓷杯+大潮君小夜灯)


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

期待你的故事


06.gif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通讯员丨许培年

编辑 | 骆天祎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