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山海经”,从海宁开始书写

2023-06-26 07:45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山海协作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省域发展重大战略,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6月,海宁与武义签订合作共建的战略协议,拉开了两地山海协作序幕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时至今日,陆海联动、山海交响已成为海宁发展乐章中的独特旋律。

 


——聚力党建“红”,全省首创“党建联建机制+消薄飞地”发展新模式,成立海宁·武义“山海协作 共同富裕”党建联建机制,推动海宁武义“飞地”项目蝶变跃升。

——共建致富“园”,加强和完善两地共建共享模式,共建“飞地”产业园,按照“飞地”合作协议约定,三年向武义县分红360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107个经济薄弱村增收。

——共铺致富“路”,打通农产品销售路,建立海宁-武义从产地到销售的一体化服务链,延伸农业产业链,引入适合武义种养的玉米、小香薯和林地土鸡等特色农产品,两年组织1000户农户参与,户均增收1万元。



随着山海协作不断迭代升级,海宁与武义之间,正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不仅引燃了“山”的内生发展动力,也为“海”的转型升级拓展了崭新空间


 移山入海 “飞地”启航 


走进位于马桥街道的双腾产业园,一辆辆大货车来回穿梭,或把原材料运入园区,或把产品运销全国各地,处处展现着园区发展的勃勃生机。

双腾产业园是海宁市高标准打造的示范性产业园区,是海宁与武义共同建设的海宁-武义山海协作“飞地抱团”消薄项目。项目总投资3.6亿元,由海宁和武义共同出资建设聚力打造以人才创业、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平台,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其建设用地指标是从武义“飞”来的,部分建设资金也来自武义的村子。

历时一年多建设期,双腾产业园于2022年1月投入使用,共有6幢高标准厂房。

“这些厂房都是为经编产业设计的,每栋厂房配货梯,也安客梯,实现人货分离。去年还安装了屋顶光伏。”俞钢是双腾产业园的负责人,走访入园企业是他的每天日常。在他看来,双腾产业园是一方新天地,海宁企业在这里提质升级,又为武义注入了“活水”。目前已有28家企业入驻产业园

根据“飞地”协议约定,双腾产业园建成后的前10年,每年给予武义方实际投资额1.2亿元的10%作为“消薄”投资收益,即1200万元。第5至10年除固定回报外,每年还会给武义一定奖励,解决当地部分无发展资源的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性收入问题,建立共富托底机制。

三年来,已有累计3600万元回报收益直达武义

“分红款到位以后,我们主要用于武义县将近一半行政村,就是其中的107个薄弱村增加村集体收入。”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杨晋说。

在大田乡岭下汤村,分红资金用于以古村风俗、村庄环境卫生、文化礼堂长廊为重点的美好村庄建设;在大溪口乡溪岭脚村,分红资金用于提升乡村环境,举办“玉米节”,带动游客3000余人次,促进农特产品销售;在王宅镇双岩村,分红资金用于大田提升项目工程和光伏发电工程,实现农户增收……

固定回报仅仅是开始,“飞地”建设将进一步激活两地的优势资源,有利于双方通过资源互补,深化多方位合作。

从“牵手”到“拥抱”,“飞地”打破村域界限,让“山”的优势和“海”的资源“飞”起来,真正实现山海间优势互补,实现跨区域的牵手合作,并肩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山海共建 引来“活水” 


雨后的武义县紫谷村透着清凉。站在山腰眺望,一片海拔600米的蔬菜基地,正透出勃勃生机。

时间拉回到1994年。紫谷村紫溪自然村整村搬迁下山,是全国下山脱贫第一村。但下山之后,村民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劳动周期较短的茶叶加工上,导致山上180多亩土地一直闲置。

“闲置下来的土地我们到底该种啥?”武义干部这样发问;“借助武义的好山好水好环境,我们能提供哪些优质种子呢?”海宁干部也在思考。

2022年,海宁挂职干部何浩力和马晨辉一拍即合,在紫谷村开辟出50亩的高山蔬菜共富基地,结成发展共同体,创新实施了山海协作“小农合作共富”项目。通过引进适合山区种养的优良品种,绿色种植,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追溯的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与此同时,再通过海宁——武义供销合作模式,实施绿色农业加工、包装、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小农户”牵手“大市场”,从而实现紫谷村村民增收

海宁援派干部马晨辉(左)、何浩力

“老百姓是怕种,怕卖不出去。我们就做出一个样板来,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的东西种出来,种得好,卖得掉,能致富。”海宁市派驻武义县王宅镇紫谷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晨辉说。在他与何浩力的共同努力下,海宁的农业专家上山实地考察,并制定种养清单。“去年我们开荒50亩,种植高山蔬菜、高山水果,到年终的销售收入是20万元左右。”

据统计,自去年试点以来,累计组织10个山区乡镇、1183户农户参与,发展高山玉米等特色农业产业935亩,放养林地土鸡20000羽。2022年单茬作物平均为农民增收3870元,预计今年通过“两茬作物+放养土鸡”实现万元增收目标

与紫谷村相距3公里,武义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更是山海协作“造血帮扶”的典范。

“到这里来,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个产业园造得很漂亮,也很适合农业产业的入驻,产业园的服务也相对比较好。”武义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平感叹不已,觉得自己“来对了”。

据悉,示范园于去年9月完成一期项目竣工验收,总投资1.7亿元,建筑面积达5.1万平方,目前为止已完成2万方的招商工作。

把“接力棒”传递到“山”的那边,增强“山”的内生动力,夯实“山”的产业根基,这就是“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意义与价值。


 山呼海应 百姓共惠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山海互为支撑。

这段时间,海昌街道双山村“武莲海种”基地的荷花竞相开放。

武义宣莲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产地就在现在的武义柳城一带。“宣莲作为武义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正面临土地、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制约。而双山村当时正在打造3A级景区,种植荷花,既可以提升当地美丽景观,也可以加快武义宣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两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海昌街道农业农村办相关人员说。

种植一朵共同富裕的“并蒂莲”,何乐不为?

理念一变天地宽。

2021年3月,海宁武义两地共同建设“武莲海种”共同富裕项目,在双山村选取100亩荷塘作为试点,引进16种花莲和1种水果莲,通过武义方提供种子+技术,海宁方提供土地+管理的合作模式,推动武义宣莲产业化发展。该项目创造了浙江省第一个山海协作农业共同富裕“飞地”新模式

基于“风景变钱景、人气变财气”的共同富裕理念,双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农旅融合式武莲海种共富工坊,打造海宁本地的休闲赏荷、莲蓬采摘基地,提供农旅融合体验,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增收。

当然,“武莲海种”示范基地成功的意义不止于此。

两年多来,带着山与海的期盼与梦想,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产业化销售,海宁版“十里荷塘”的特色景观已经形成,还打造出“武莲海种”“武花海开”“武货海卖”等多模式下的共同富裕协作新模式。

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山海协作工程的成果,最终一定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造就千万美丽乡村,就是造福万千农村群众。

武义县碗铺村坐拥绿水青山,怀抱茶树嫩竹,但这个人口不足200人的小村庄,老龄化严重,缺少特色产业。2020年5月,海宁与武义签订全省首个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共建协议,共同为碗铺村编制三年乡村发展规划,从“生态宜居”入手,基于村庄文化与特色,打造以”青蛙““童话”为主题的旅游村。

老村迎来了蝶变。两地共同投入700余万元资金,对村道、村巷、农房进行改造,绿化景观,完善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翻新建筑外墙等,昔日的农村变景区,农房变景点,把规划的“盆景”变成美丽的“风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山风阵阵,海涛滚滚。陆海联动,山海交响,协奏出海宁新时代念好“山海经”、迈向共同富裕的精彩乐章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林佳冰 徐国华 高弘宇

编辑 | 姚芸霞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