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不住了!只此青绿间,海宁何以动人?

2023-06-19 07:38

图片

有人艳羡青藏高原的云海蓝天,有人向往大美新疆的高山草甸,有人不远万里去七彩云南呼吸原始森林的新鲜空气。

远方的青山绿水令人向往,但是这两年,家门口碧水蓝天、只此青绿的美景也着实不少。东有黄湾“矿山变景区”,南有百里钱塘“浙江最美绿道”,中有鹃湖鸟栖息,北有长水塘生态湿地。

这背后,是海宁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彰显,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潮城大地最生动的实践。



壮哉!矿山变景区


沿着08省道一路向东,当一行白色的粗体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出现在并不高耸的山头,这里便是“大尖山景区”的入口。

今年“五一”前后,入口处一条长约1公里的环形步道建设完成,串联起大尖山滑翔基地、落日沙滩、周末农场、西林南榆阁民宿群,丰富的业态吸引了3.8万余人次游客来打卡。

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上天可乘滑翔伞,下水可驾皮划艇,支起天幕围炉煮茶……闲逸舒适的大尖山生活,活出了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样子。

可当时间回拨20年,“仿如画中游”的尖山,也曾是“山是秃头光”的景象,景区入口处的低矮山头实则是座矿山。

1997年,尖山实施治江围垦工程,在矿山上采石用于围垦抛坝施工。与大尖山景区仅几条路之隔的鼠尾山也是座矿山,因山体形似老鼠尾巴拖在海中而得名,当时也是采石的主体。

随着治江围垦抛坝工程的结束,原有山体形状被完全破坏,留下了10多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山边坡和宕基,而代价是灰蒙蒙的天,尘土飞扬的山。

2005年,“两山”理念的正式提出,拨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迷雾。黄湾镇痛下决心,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矿山边坡治理、宕区土地平整复垦、矿山复绿等工程,一举关停了33处矿区,平整恢复了1292亩废弃矿区用地,改造了1317亩矿区水库,矿山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随后,黄湾镇又投资1680万元,花费5年时间,建成“人间仙境”鼠尾山休闲公园。时值六月,盛满夏意,公园内草木竞发、绿意葱茏,起伏和缓的小山坡盘桓天际,欧式的钟楼和景观墙别有意趣

穿越时代的声音,激荡起千层涟漪。如今,地处钱塘江潮起之畔的大尖山景区和鼠尾山公园,俨然已是繁尘世中的一隅僻静,吸引了诸多人前来创业与安家。

“眼前是西湖,身后是大尖山,绿水青山的尖山,连空气都是甜的。”顾云峰是大尖山景区周末农场的一名经营者,他曾参与过围垦抛坝的施工,如今他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是清晨来到农场,泡一壶清甜的茶,感受大尖山雨过天晴后的壮美。


奇哉!“养猪村”变“零碳村”

在袁花镇长啸村,每天一大早,咔嚓咔嚓的剪刀声从“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不断传出。连绵的光伏大棚下,一簇簇秀珍菇争先恐后地从菌包口“探”出脑袋,采菇工人娴熟地将一朵朵鲜嫩欲滴的秀珍菇剪下,放进篮筐。

秀珍菇长到硬币大小可以采摘,这个大小口感好,也能卖个好价钱。每年的5到10月,是出菇销售的旺季,好菇不愁卖。基地里有71个大棚,每个大棚每年的净利润约3万元

“我们的秀珍菇采下来,进了冷库以后,杭州、宁波、上海、苏州、无锡这些地方的人都是自己上门来采购。”秀珍菇种植户翁良官边采边说。

然而,十几年前,长啸村出名的还不是菇,而是养猪。作为生猪散养大村,长啸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家中养猪。翁良官也是其中之一,“夏天你到猪栏去走一圈,出来的时候,人身上都是臭味,猪粪往外面流,产生了脏乱差,河里的水质也差。”

为了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2013年,长啸村下决心退养生猪。一开始,村民并不理解,缺了养猪的收入,自己的钱袋子怎么办?

村里经过多番考察,引进了农光互补的产业。原来的猪棚改成了菇棚,同时借势袁花“阳光小镇”的特色,与晶科能源携手,将流转出来的107亩土地打造成了全省首个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

长啸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国初算过一笔账,基地一年可发电55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还能为村集体增收80多万元,吸纳周边劳动力200多人

小菌菇撬动大产业。基地的建成实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引领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久的将来,一条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菌菇特色文旅全产业正在这里逐渐成型,走出了一条绿色共富路,实现生态与经济“比翼齐飞”。


美哉!“绿水青山”终变“金山银山”

海宁人的骨子里自古就有弄潮儿精神,凭借着“敢拼、敢首创”的闯劲,海宁的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经济的繁荣却遭遇着产业结构低层次、增长方式粗放等“成长的烦恼”。2003年,浙江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一张“绿色生态”蓝图绘到底,重现江南风光。

在海宁,矿山变景区的壮举,养猪村变零碳村的奇迹,不仅仅发生在一个村、一个镇,而是体现在“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美丽海宁建设的方方面面

海宁的水系发达,域内2469条河道纵横交错,海宁的经济发展也始终与水联系在一起,然而过去受沿河工业企业、农业养殖、生活污水和码头船舶污染等影响,河道长期被扣上“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帽子。

2013年,海宁响应浙江号令,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如今再次拨开历史的烟云,当时所做的努力,至今看来,仍觉热血沸腾——

为留住碧水,惠一方百姓海宁的每一条河都有一位“健康守护人”。去年,市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占比首次达到100%,创监测以来新高。4.2公里长的长水塘生态湿地,菖蒲和茭白共生,波光潋滟的湖面上,野鸭游弋,追逐觅食,上千亩水生植物和岸上绿植,一齐呵护着950亩水域,向市民提供日均18万吨以上的洁净水源,是名副其实的海宁“绿肺”。

为铁腕治气,保卫蓝天海宁狠抓重点区域废气治理,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尖山新区、经编园区等重点工业平台,都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马桥经编园区有一朵节能减排“云”,大都市热电有限公司里,3台35米高的锅炉一齐运转,给周边用能企业供应蒸汽。作为用煤大户,大都市热电上马了科技智能平台,能精准把握锅炉温度和用煤量,一年可节省5000多吨原煤,向大气少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助力海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海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3.77改善到3.44;PM2.5年平均浓度从36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成功创建第四批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海宁,是心之所向,是发展潮流,早已悄然融入了全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生态环境项目,列入了每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创建带来的实惠。

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修复后的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朱文 万姗

编辑 | 金敏月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