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打通一堵“墙”!城乡一体化发展,看海宁如何“破圈”

2023-06-12 09:07

“家门口没多远就是卫生院,孩子上学的校区新建没多久,下了班后没事情做,还可以去逛逛龙渡湖或者万朵城……以前要去城里办的事,现在原地就能搞定。”回望过去这些年的发展,景树村村民许女士感慨万千,而这也是大多数海宁村民的共同感受。

现如今,生活于海宁,不管是待在城市或是住在乡村,总体生活品质其实差距不大,因为城乡之间早已“无界”。差不多的就业机会、丰富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简单来讲,就是城市里有的文明和实惠,乡镇上都有。

而这一切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当年“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此为指引,我市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完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互促共荣,高质量发展带动高水平的创业就业,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发展更加均衡,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释放了活力。

马耀良摄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市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逐渐“合一”,实现了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正是有了“一盘棋”的统筹,和点线面上的共同发力,我市城乡之间得以“破圈”,如今虽仍有差距,但并不离谱,早已实现“无界”互融,生活在城市,或是居住在乡村,并无天差地别。

多点发力补短板 

城乡“跑速”趋近

城乡之间起步有先后,发展有快慢,所以初始速度并不一致,但在一体化的宏观战略下,如今总体“跑速”趋近。以大家最关心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例,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早已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下,拉近了前后梯队的差距。

魏丽是马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锋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也是一名社区全科医生。2011年,大学毕业的她来到基层,一待就是12年,亲历了基层卫生服务站的转型升级。

从条件简陋的诊所到现代化的星级卫生服务站;从早期群众看病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心电图”。魏丽见证了海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受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基层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作人员学历的提升,从之前的赤脚医生,到现在年轻化的全科医生。”魏丽介绍:“同时,处方、病历的电子化,还有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了信息互通。我们有一台电脑,可以远程对接对上面的医生,通过‘检测+远程医生会诊’的方式,就诊效率大大提高。”

现如今,136家卫生服务站遍及全市,实现了三星级及以上智慧化全覆盖。“20分钟医疗服务圈”,让我市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杨立超摄

除了基础医疗,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关心的重点。21年前,吴江涛从丰士小学毕业,5年前当他再次踏入校门,已经转身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母校的变迁让他心中感慨。

吴江涛介绍,以前狭窄的老教室里要坐四五十个人,空间比较局促,运动更是只有一块水泥地。搬到新校区之后,校园变大了、变美了,还有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教室,教学活动空间也大了很多,硬件上的天翻地覆为乡村教育插上了“翅膀”。

到今年,丰士小学已有120年历史了,现在吴江涛经常会组织学生去校史馆参观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学校厚重的历史积淀,更让学生了解百年老校何以焕发时代活力。而这样的变化,只是全市的缩影之一,更多的农村学校和丰士小学一样涅槃重生,美丽“蝶变”。

近年来,我市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来抓,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到资金保障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待遇改善优先,如今随着中小学城乡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城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

顾良华摄

线性加速、面上开花  

乡村振兴绘出美丽新画卷

如果说,一个个“点”上的建设,加快补齐了民生发展短板,让城乡居民共享便利、同享幸福。那么线上的互通连接,更能体现城乡间的发展加速度。

220路公交,是我市最漫长的一条公交线,它始发公交总站,途经海昌街道、海洲街道、马桥街道,并从525国道一路向西直到许村家纺城,可以说串联起了市区到许村的所有乡镇。

杨立超摄

祝宏越是220路公交司机,这趟路程他已经跑了5年,他说刚进公司的时候城乡公交线路还不是很多,但现在已经有40多条线路,乘客也非常多。

得益于农村公路康庄工程建设,从2003年的首条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我市的乡村路网有如雨后春笋,每年都有新变化。近年来,通过“公交便捷工程”和“公交提升工程”,更是实现了1公里范围内公交通村率的100%,而“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特质,也让城乡公交成为海宁人民的出行首选。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随着这些点上的蝶变、线上的加速,我市乡村的整体面貌也在连锁反应下焕然一新,并生长出了不少新的经济路径。得益于农村基础条件的优化,配套完善了,交通方便了,创业成本也随之降低,因而在政策的支持下,不少人选择到农村创业,以实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杨立超摄

王天云是新农人,他从杭州来到盐官镇桃园村,成立了浙江塔莎园艺有限公司,通过“小而美”的业态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由于搭上电商的快车,短短两年,塔莎园艺就实现了飞速发展,在农村构建了产业新格局。

王天云介绍,在他这里直接就业的有100多人,主要负责打包、花卉修剪等农活,另外还有一批合作的农户,通过培训等方式传授电商直播、生产方面的技巧,让他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去生产,达到标准后公司再通过订单回收的方式来销售……

除了直接增加附近农户的工资收入,在桃园村的支持下,塔莎园艺打造了“公司+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新一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直接就业、花卉订单生产、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与村民紧密合作。1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塔莎园艺用花卉经济,铺就了一条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杨立超摄

“城乡一体化”助力乡村美丽产业,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这相似的场景在不同的乡村里发生着,不但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后劲。去年,海宁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47777元,这也意味着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2年位居嘉兴第一。肉眼可及之处,博儒桥、兴城、尖山……越来越多的村庄被列入省级未来乡村创建,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产业、技术正汇聚乡村,“希望的田野”悄悄已改写为创业创新的“热土”;而在视野之外,一幅共同富裕示范表率的美丽画卷才刚摊开一角。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俞砚峰 周志伟

编辑 | 姚家莹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