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项工程20年,海宁何止“千万”!

2023-06-07 17:37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

20年来,潮乡大地,激荡乡村活力,绘就美丽江南。

一观海宁乡村之发展——

尖山村:江水碧空远相连,果香深处最人间。这里是钱塘大潮的起潮之地,绿水青山环绕,果香四季不断,是朴素自然的小山村,也是休闲旅游的打卡地。

新仓村:江岸夹塘草木葱,青砖黛瓦水墨中。这是钱塘江北岸的别致小乡村,完整保留着传统民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勾起了浓浓乡愁。

图片

桃园村:琴棋诗酒花,乡间乐无涯。这是一处隐匿繁华之中的“世外桃源”,乡村治理彰显文明风范,田园生活丰富多彩,守住了乡土情怀。

云龙村:密叶柔条绿桑田,静待蚕眠以作茧。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曾在全国首创 “亩产千斤桑百斤茧”,一根蚕丝串起了乡村共富路。

图片

天明村:馥郁满园芳,沉醉好时光。这里是一个被鲜花簇拥着的村庄,一路繁花似锦,装点希望的田野。五彩花海犹如童话世界,带来了美丽经济,也带来了美好明天。

图片

……

如今行走在海宁乡村,处处可见向往的生活。青山绿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风景,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的文化空间,不断发往各地的农业产品……正从不同方面定义何为美丽乡村,何为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从整治乡村环境入手,与“八八战略”中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一脉相承。

但推进“千万工程”,并非就环境抓环境。有专家指出,从根本上来看,“千万工程”是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千万工程”面向农村、扎根农村,却并非是把农村与城市两者割裂开来,它带来的是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千万工程”带来了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图片

20年来,海宁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实现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的蝶变跃升。但对照县域现代化示范表率的定位,审视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海宁在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上,要不怕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勇攀高峰,提升显示度和辨识度,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把乡村引向光明未来。

美丽底色要靓起来。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擦亮美丽底色受益在群众、主体是群众,房前屋后的环境需要靠大家一起守护,村庄的生态靠大家一起监督。实施“千万工程”,就是不断引导农民群众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要让大家有更多参与感和获得感。

图片

乡村产业要活起来。当前,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已然发生变迁,发展品质农业、精准农业是大势所趋。农产品只有朝“品牌、绿色、精品”等方向发展才有更好出路。露营、民宿等乡村游产业要接轨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打出品牌。农业平台要发挥优势,引育含金量高、辐射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

图片

△海昌街道双喜村游客接待中心效果图


共同致富要动起来。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海宁城乡融合水平全省领先,农民收入连续12年领跑嘉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6:1。下一步要在持续推进飞地抱团、做深“土”“特”“产”文章、扩面党群创业共富工程等方面找寻新的致富增长点,推动强村富民。

乡风文明要立起来。“千万工程”启示我们,物质和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持久。乡村,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大家的精神家园。要发挥好党建示范作用,构建乡村善治新体系;要发挥好文化礼堂等文明阵地作用,提升乡村凝聚力;要用好村规民约,营造和谐稳定好环境。

人才队伍要强起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从现实来看,建设一支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农村骨干队伍,培育一批熟知现代农业、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电商直播等工作的专业化干部势在必行。此外,还需要引导本土人才回流或推动反哺家乡,让更多有着创业创新激情的年轻人在乡村田野上追逐梦想。


作者 | 钱江平

编辑 | 吴含嫣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