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海宁做了什么?

2023-06-05 07:33

上世纪90年代,海宁在不大规模养牛羊、不产一张原皮的背景下,建起全国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块状经济”领一时风气之先。

弹指一瞬,今年5月海宁夺得“浙江制造天工,背后是“142”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撑起高质量发展“骨架”。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海宁从善于“无中生有”,到敢于“有中生优”,再到谋划“优中做强”,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上抓好特色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以制造业的提档升级推动经济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2年,海宁实现规上产值2500亿元、规上增加值472.8亿元、制造业投资204.2亿元,领跑嘉兴,并再上新台阶;今年一季度,海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制造业投资增长30.5%,居全省前列。

初夏,草木勃发,钱江潮奔腾不息。我们走进这座“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工业强市,去探寻——海宁的块状经济经历着怎样的发展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又该如何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无中生有:

靠的是敢想敢干敢闯

一个地方立足于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增长潜力,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不为落后找借口,只为发展找办法,就能找到发展新天地,打开发展新境界。

开车行驶在红旗大道上,车窗外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这条贯穿马桥街道的东西向主干道,全长7.5公里,其中4.2公里横穿经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条产业发展大道,也孕育了全国最大的经编特色产业发展带。

“我们刚创业时,它叫红旗路,是一条机耕路,狭窄又颠簸,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浙江锦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雪康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马桥筹建经编针织厂。而后,经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使马桥决定建设一个以经编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工业园区。2000年,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开工建设。再看如今,2000余家经编及相关配套企业集聚,马桥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之一和全国唯一发展经编新材料的经编产业集群地。

经编的从无到有,海宁走过了近20年。凡此种种,不再赘述。我们看到的是海宁人敢想敢干,用异于常人的视野、格局、胸怀和勇气,去谋篇布局,去绘制发展蓝图。

“无中生有”不是盲目自信,想当然地硬造一个产业,而是要善于发现自身优势,积极寻找合适的外力。

泛半导体产业被誉为世纪黄金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曾建议海宁:发展泛半导体产业。泛半导体产业大体包含光伏、LED、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等行业,范围很广,海宁有区位优势,本身也有一些关联企业。

海宁总是敢于“吃螃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的确不看好,觉得海宁和半导体这个产业的差距太大了。”海宁半导体产业发展局局长徐磊回忆。

2016年底,海宁作出大力发展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的重大决策。如今,不仅产值节节攀升,更拥有大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企业,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测,从基础材料、零部件到核心设备,产业链优势明显。产业培育模式被评定为全省“最佳实践”,并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从“四个轮子”一起转,发展乡镇企业,到实施“兴海工程”,皮革、经编等块状经济大放异彩,再到发出“工业强市再出发”的号召,直至“142”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唯有坚定“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的发展信念,才能闯出新天地。

有中生优:

转型升级背后的“数智”力量

过去几十年,以“块状经济”为主要形态的传统制造业,为海宁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领先优势。但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海宁传统产业的带动能力略显疲态,转型升级成了回应时代之变的一个热词。

如何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就是要突破“吃资源饭”的老路,发挥比较优势,走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块状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

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创立于1984年,在皮革、裘皮服装领域深耕30多年。早在十几年前,雪豹就先于行业积极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探索,在生产环节凭借一张二维码做到了皮衣的标准化生产和溯源。近年来,雪豹通过数字工厂建设,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不仅减少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经营决策带来更加及时的信息。”总经理朱伟祥说。目前,雪豹数字工厂项目已在供应链、生产、物流、销售等领域实现运用,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效率,让数字产生效益,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雪豹不是个例。在海宁,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率先探索,扛住转型阵痛,发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领域,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质量和发展效益。

善谋者行远。老树开始发新芽,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

数字经济并非又一个经济模块,而是纵向作用于所有传统产业。当“新旧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就能为海宁的块状经济带来“二次飞跃”。

“短短一年时间,我们已经完成了10多家经编企业数字化生产的改造提升。”浙江物产经编供应链有限公司坐落在马桥,智慧工厂解决方案专家盛龙告诉记者,企业搭建的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就像“智慧大脑”,有超过2000台关键生产设备的生产数据,从各个车间源源不断地汇聚,最终为众多中小经编企业有效解决渠道资源共享难、业务服务协同难等痛点。

以海宁春晟经编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企业在物产经编的帮助下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了用工大幅度减少、产品残次率下降10%,订单也随之增长,2022年营收更是接近4亿元。

优中做强: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优中做强”,就是要有更高追求,在“优”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扬帆远航。

今年初,《海宁市“新兴海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6年)》出台,明确要把海宁打造成为全国时尚智造名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传统制造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的海宁模式。

对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产业,要“提升两头、优化中间、完善链条、抢占高端”,重点发展时尚产业。同时,构建集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应用及配套等于一体的光伏核心产业链,发展半导体基础材料、专用装备、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建设“环浙江大学国际教育样板区生命健康产业带”、浙江省航空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等。

弄潮儿如何向涛头立?毫无疑问,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早在2020年,海宁就制定了《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跨界之间协同创新,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制约特色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而紧随其后的《重点企业HR和CTO联盟建设方案》,则着重吸纳高企、行业龙头、人才企业、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用工百人以上企业等人事、技术负责人为成员,将企业个体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科技创新,聚力打造科创平台聚集地。沿着杭海城际铁路这条黄金通道,海宁打造杭海城际“科创走廊”,在现有孵化平台基础上规划布局新平台,构建以“一廊三心多点”为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目前,海宁市已拥有1家国家级孵化器,6家嘉兴级孵化器,8家众创空间,产业“科创载体”愈加成熟。

科技创新,奋力打造科创生态新高地。做优要素保障服务,加强资金扶持与设备共享、优化“海宁市网上技术交易系统”功能、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等“保姆式”服务;重视人才引育,坚持“引育用”结合,成立装备智造产教联盟、落地协同育人项目、申报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等。

借科技之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海宁逐渐“蹚出一条新路”。目前,经编产业列入省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泛半导体产业入选首批升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新产业”展现新未来。

时代大潮奔流不息。

猛进如潮的海宁,始终拼搏在路上。


本文由大潮APP独家采访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 | 林佳冰 周志伟

编辑 | 姚芸霞

评论

打开APP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